笃学精技 明德忠职—欢迎您访问鲁北技师学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鲁北技师学院官网  >    >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鲁北技师学院前身为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惠民地区劳动局技工学校、惠民地区粮食职工学校和惠民地区物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004年三校合并,同年被批准改建为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滨州市技术学院。2014年加挂滨州航空中等职业学校牌子。2020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建为鲁北技师学院。自1978年以来,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学制教育为主、社会培训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中高级技能人才6万余人,社会培训9万余人次,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校初期(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惠民地区劳动局技工学校、惠民地区粮食职工学校、惠民地区物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建立。

惠民地区劳动局技工学校于1980年8月批准建立,1981年9月招生,最初设置无线电修理、纺织保全两个专业,招高中生77人,学制二年。1985年,开始招初中生223人,学制三年,增设钳工、烹饪、砖瓦抹灰三个专业。

1980年9月,经地区编委批准,惠民地区粮食职工学校建立。1983年,累积培训粮所所长3期189人,防化、会计、制粉、油质检验6期234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粮所的业务骨干。

1984年11月,惠民地区物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建立,设有3个电大班共106名学生,举办短期补习班3个共120名学生,开创了职工教育新局面。

二、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技工学校凭借“包分配”等政策优势,外无生源之虑,内无就业之忧,一度辉煌。1988年,学校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1993年12月,被授予山东省一类技工学校。1994年,升格为正县级事业单位。1998年,与威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联合开设了以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中毕业生为生源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班——数控机床切削加工高级班,招生对象为应往届高中、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毕业生,学制3年,共招生39人,结束了全区没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向创建高级技工学校迈出了坚实一步,同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

同时期,地区粮食职工学校被批准更名为地区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拥有电大班1个,85级、86级财会中专班各1个,86级企管中专班1个,共有学员205名,1991年被评为全区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地区物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先后被批准更名为地区物资中专学校、地区经贸学校,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采取灵活务实的招生安置办法,实现办学规模与水平的提升。

三、巩固提升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3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技工教育面临严峻考验,自90年代末开始,技工教育面临困境,突出表现为“招生难、分配难”。为此,学校积极调整应对策略,改革招生办法,变统招统分为定向招生,毕业时按定向单位分配;调整部分专业设置和学制,更好适应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完善教学设施和实习场所,狠抓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环境整治,积极扭转不利局面。同时提出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即培养目标上要争取开设高级技工班;办学理念上要稳定基础、苦练内功、狠抓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基础建设上要建操场、通暖气;在师资建设上要增加专业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等,为迎接职教发展第二春做好充足准备。

进入新千年,学校及时把握趋势,引入订单教育办学理念,利用委托培养、校企联合等方式,2001年实现招生452人,2002年春季录取新生320多人,且新生的综合素质比前几年有了明显提高,瓶颈问题有所缓解。

四、三校合并期(2004-2005)

进入21世纪,随着惠民地区撤地设市,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不断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滨州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以渤海活塞集团、滨化集团、魏桥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面向技工学校大量招工,吸纳技术人才,促进了滨州技工教育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原先三校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逐渐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2004年,根据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纪要精神,滨州市技工学校、滨州市粮食学校、滨州市物资学校合并组建为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三校合并后,市委、市政府将改建技术学院列入2005、2006年全市重点工作项目,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实施,批准学院在滨州西区征地1800多亩,投资4亿元建设万人规模新校园。2005年5月新校区奠基,12月校区各单体建筑全部实现主体封顶,2006年10月学院实现整体搬迁。

五、转型提速期(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更名的批复》,滨州市技术学院提前2年完成改建工作。2007年,学院实训中心、校园绿化、学生操场和中心湖区等4项建设工程全部完成,为学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学院适时提出“订单教育,双向选择”的招生就业模式,主动对接魏桥集团、滨化集团、盟威集团等名牌企业,探索“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联合办学之路,“滨阳化工班”“滨魏热电班”“海洋化工班”等以企业命名的班级达十几个,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由于专业对口,学生操作技能过硬,实习期间就能顶岗生产,深受企业欢迎,学生的一次就业安置率达98%。

令人满意的定向企业和就业岗位对学生产生了足够大的吸引力,“校企联合”“订单教育”结出丰硕成果。2006年招生2102人,2007年招生2447人,2008年招生突破2700人。“十二五”末、“十三五”初,学院逐步提高学生的入学分数线,由原来的不设线到中考成绩200分以上、高考成绩400分以上,学生的生源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加强内涵建设,学院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内涵水平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培训效应不断扩大,内部治理不断规范,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经受住各种考验挑战,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新发展,创造了不同阶段的新成就。

鲁北技师学院是由山东省政府批准建立、滨州市政府直属管理的国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加挂滨州航空中等职业学校牌子。学院办学目标是培养本科层次的预备技师、专科层次的高级工,以及中专层次的中级技能人才,同时承担企业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学院坐落于经济发达、风光秀丽的滨州市新城区,位于迎宾大道黄河十二路以北,新立河以西,东临商业服务中心“万达广场”;西临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海公园与国际会展中心;南对奥林匹克公园、市民体育健身广场、滨州市“三馆一院”(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和大剧院)和“一馆三中心”(科技馆、职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学院校园占地815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具有优美的育人环境、完善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被誉为滨州“金色蓝领的航母”“技能人才的摇篮”。学院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被确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民政部养老护理员鉴定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等,市政府依托学院成立了“滨州市创业大学”和“滨州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431人,在校生6600余人,现有智能制造、电气工程、信息工程、交通与车辆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学前教育、现代服务和食品工程9个院系及负责春季高考、单招及对口升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升学部10个教学部门。设有数控技术、焊接技术、电气自动化、供用电技术、热能动力、机电技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幼儿教育、汽车维修、化工工艺、石油炼制、工业分析与检验、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护理、烹饪、形象设计、航空服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0余个专业。学院的滨州航空中等职业学校与滨州职业学院合作“三二连读”大专学历班,设有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等4个专业。

学院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发展建设为契机,对接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与各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培养各类中、高级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按照“订单教育”与“双向选择”相结合、推荐就业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模式,到经济效益好、工资收入高、地域位置优越、发展前景广阔的定向企业技术岗位工作。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教育部 人力和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更多>>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十二路859号
纠错举报电话:0543—3330022
纠错举报邮箱:jsxyxcb@126.com
邮编:256603

关注企鹅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鲁北技师学院(滨州航空中等职业学校、滨州市创业大学、滨州市创业孵化中心)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5007060号-1